(资料图)
大屏不过瘾,小屏接着聊。今天的《正午播报》,报道了浙江近日举行稀有剧种展演活动的新闻。
稀有剧种,也就是我们俗称的“小剧种”,规模小、影响小、覆盖的范围更小,有人说,这样的剧种还留着它干啥?干脆自生自灭算了!此言差矣。今年春节前,一张题为“一个观众的舞台”的照片打动了无数网友,大雪纷飞的农村,几位送戏下乡演员正在全情投入地演出,而坐在台下的,却只有一位村民。对每个剧种、每位演员来说,哪怕只有一个观众,他们也要一字不差地唱完,这是演员的职业素养,也是很多小剧种的价值所在,更何况,这些小剧种也同时承载着乡土文化的传承,对于这样一个见证当地文艺发展的“活化石”,岂能一扔了之?
浙江有58个传统戏剧项目,除了早已成为国字号大剧的越剧,以及这几年不断走出本土的婺剧、甬剧等之外,剩下的几乎都可以叫做小剧种、稀有剧种,比如宁海平调、台州乱弹、余姚姚剧等等,如果不是前面打头的地名,大概很少有人会知道它诞生在哪里。而此次浙江举办的展演活动,无疑是给了它们一个集体亮相的绝佳机会,机会我给了,接下来怎么做就看你了。
也许有人会说,戏剧本来就很小众,京剧、越剧这些大剧种日子尚且都不好过,地方小剧种又路在何方呢?我想说的是,越是大气候不好,越要小宇宙爆发,“只要思想不滑坡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”。越剧现在是中国戏曲的第二大剧,但曾几何时,它也只是发端于绍兴的小歌班,正是因为有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演员,立足上海对传统越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,借鉴其他剧种创新音乐主腔,形成独特舞美风格,才有了今天越剧的剧种地位和文化品格;再比如连续多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婺剧,原本的影响力也不出金华,但靠着不断走基层、跨国门的演出,靠着一代代从业者的坚守,苔花也绽放出了牡丹般的富贵与芳华。
此次稀有剧种展演的主题是“薪火相传启新程”,传统文化的传承,需要社会各界“输血式”的支持,更需要这些剧种“造血式”的创新。想要传,首先要让它活起来,而只有让它活得更好,它就一定会传得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