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智能驾驶芯片赛道的资本狂欢中,地平线正以“融资-烧钱-再融资”的激进姿态,上演着一场看似壮烈却暗藏危机的生存游戏。
2024年10月港股IPO募资58.7亿港元,2025年6月配股融资46.7亿港元,同年9月再以每股9.99港元配售募资约58亿元——短短一年间,这家国产智驾芯片企业狂揽155亿元资金,却难掩持续扩大的亏损黑洞与日益严峻的生存挑战。
地平线芯片看似“高举高打”的发展路径,实则是技术壁垒不足、商业化能力缺失、客户依赖症深重下的被动挣扎,所谓的“智驾豪赌”,更像是一场缺乏退路的风险博弈。
如今,它又一脚踩进了Robotaxi的“陷阱”,看起来更像是一场“饮鸩止渴”。
一、高增长幻象下的亏损泥潭
地平线的财务报表,充斥着“增收不增利”的刺眼反差,155亿元募资的“输血”,仅能勉强延缓其陷入更深亏损泥潭的速度。
2024年,公司营收23.84亿元,同比增长53.6%,毛利率看似维持在77.3%的高位,但扣非净亏损却高达23.3亿元;2025年上半年,营收同比增幅进一步扩大至67.6%,达15.67亿元,可经调整经营亏损同比激增34.9%,攀升至11.11亿元,上半年整体亏损更是飙升至52.33亿元,四年半累计亏损已超200亿元。
亏损的核心推手,是脱离营收支撑的“激进式研发”。
2025年上半年,地平线研发开支飙升至23亿元,同比增长62%,相当于每天要烧掉1260万元研发费,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高达147%——这意味着公司每实现1元营收,就要投入1.47元用于研发,这种“投入远超产出”的模式,完全依赖外部融资维系,毫无可持续性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其盈利能力还在持续恶化:受汽车产品解决方案成本同比暴涨226.7%的拖累,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80.5%骤降至67.1%,核心业务盈利空间被大幅挤压,陷入“越研发越亏损,越亏损越依赖融资”的死循环。
而地平线账面看似充裕的资金,也难掩其“钱荒”本质。
截至2025年6月,公司IPO及6月配售的未动用资金超80亿港元,但这部分资金本质是“保命钱”,若扣除持续失血的亏损与研发投入,仅能支撑约18个月运营。此次再融58亿元,名为“拓展海外与Robotaxi业务”,实则是为填补现金流缺口,避免因资金链断裂退出赛道。这种“拆东墙补西墙”的财务模式,一旦遭遇资本市场降温或行业周期波动,极易引发流动性危机。
二、技术壁垒名不副实
作为一家以“技术突围”为标签的硬科技企业,地平线在核心技术领域的表现,与其募资规模和行业声量严重不符,与英伟达、高通等国际巨头的技术代差正持续扩大,所谓的“技术护城河”更像是自欺欺人的幻象。
从核心产品制程与算力来看,地平线已明显落后于行业第一梯队。目前,英伟达最新智驾芯片已采用4nm制程,而地平线的主力产品仍停留在7nm阶段,制程差距直接导致其芯片在能耗、性能密度上处于劣势。以算力为例,地平线旗舰产品征程5芯片的算力仅为128TOPS,不足英伟达Orin芯片(200TOPS以上)的一半,更无法与英伟达新一代PSin芯片相提并论。
在中高阶自动驾驶对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的当下,这种算力差距意味着地平线的产品难以支撑L4级及以上智驾功能的大规模落地,只能在L2-L3级市场的中低端领域挣扎。
更关键的是,地平线所谓的“算法优化弥补硬件短板”策略,并未形成真正的技术壁垒。其宣称“针对中国复杂路况训练的模型,实际应用表现不输国际巨头”,但本质上是在硬件性能不足的情况下,通过牺牲部分泛化能力换取特定场景的适配性,这种“本土化优化”难以复制到全球市场,也无法应对未来智驾场景的多元化需求。反观英伟达,不仅在硬件上保持领先,更通过CUDA生态构建了从芯片到算法、从开发工具到场景应用的完整体系,地平线在生态建设上的滞后,使其即便在国内市场也难以形成长期竞争力。
此外,地平线的技术研发还存在“重投入、轻转化”的问题。
过去数年,公司烧掉上百亿研发费用,仅实现从14nm到7nm的制程突破,而同期英伟达已完成从12nm到4nm的两次制程迭代,研发效率差距显著。这种低效的研发转化,不仅无法缩小技术代差,反而加剧了财务负担,使其在技术竞争中陷入“追不上、甩不掉”的被动局面。
三、基本盘动摇难守
地平线看似“覆盖27家车厂、超300款车型”的客户版图,实则是建立在“深度绑定头部客户、收入结构单一”的脆弱基础上,而核心客户的“自立门户”,正不断动摇其生存基本盘,所谓的“生态圈”更像是随时可能崩塌的空中楼阁。
数据显示,2024年地平线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逾七成,2025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攀升至77.9%,客户集中度远超行业合理水平(通常不超过50%)。这种过度依赖头部客户的收入结构,使其议价能力被严重削弱,更面临客户“叛逃”的巨大风险。比亚迪作为地平线的核心客户之一,已明确转向“地平线芯片+自研算法”模式,逐步减少对地平线的技术依赖;理想汽车自研的M100智驾芯片已进入路测阶段,计划未来实现自主替代;蔚来、吉利等头部车企也纷纷加码自研芯片——当核心客户纷纷开启“去依赖化”进程,地平线的订单稳定性与市场份额将面临严峻挑战。
更值得批判的是,地平线试图通过“资本联姻”绑定客户的策略,不仅未能解决根本问题,反而加剧了自身的被动性。
为缓解车企客户流失的焦虑,地平线与多家车企成立合资公司、交叉持股,这种“嫁儿子女儿式”的绑定,看似构建了“生态圈”,实则是将自身命运与客户深度捆绑,丧失了技术迭代与产品定价的主动权。一旦客户战略调整或自研芯片落地,地平线前期投入的生态建设成本将血本无归,这种“以资本换订单”的模式,本质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下的无奈之举,而非可持续的商业逻辑。
Robotaxi押注风险失控:风口还是无底洞?
在核心业务尚未盈利、技术代差持续扩大的背景下,地平线将58亿募资的部分资金投入Robotaxi领域,试图“押注未来”,但这一决策缺乏对行业现实的理性判断,更像是一场风险失控的“豪赌”,大概率沦为又一个烧钱无底洞。
从行业现状来看,Robotaxi商业化仍处于“喊了8年却无实质性突破”的尴尬阶段。尽管特斯拉在德州开跑Robotaxi、国内也有尝试,但这些尝试均局限于特定区域、特定场景,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,更未出现盈利企业。
目前,行业对Robotaxi技术拐点的判断仍无共识,监管层也频频提示智能驾驶风险,地平线在此时押注Robotaxi,无异于“在迷雾中狂奔”,其投入的资金极有可能因技术瓶颈、监管限制、商业模式不清晰而打水漂。
更关键的是,地平线在Robotaxi领域缺乏核心竞争力。
Robotaxi对芯片算力、算法泛化能力、场景适配性的要求远高于普通智驾场景,而地平线在这些领域本就处于劣势。即便其投入资金研发,也难以在短期内突破技术瓶颈。这
种“以己之短攻人之长”的策略,不仅无法打开新的增长空间,反而会分散核心业务的研发资源,加剧整体经营风险。
结语:豪赌难成出路
地平线一年三融155亿的激进动作,看似是对智驾赛道的坚定押注,实则是技术、商业、客户三重压力下的被动求生。
地平线“烧钱换增长”的模式缺乏可持续性,“技术突围”的口号难掩代差扩大的现实,“客户绑定”的策略未能阻止基本盘动摇,“Robotaxi押注”更像是风险失控的冒险。
在智能驾驶芯片这个高投入、长周期、强壁垒的行业,资本输血只能解一时之困,真正的竞争力源于技术突破、商业化效率与可持续的盈利模式。
地平线若不能尽快扭转“重融资、轻转化,重投入、轻盈利”的发展路径,正视与国际巨头的差距,解决客户依赖与盈利难题,即便再融百亿资金,也难以逃脱“从资本宠儿沦为行业弃子”的命运。
脱离商业本质的“豪赌”终难成出路。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